老集[威海]

老集[威海]
老集[威海]
更多義項 ▼ 收起列表 ▲

老集在今威海市老集村東北山夼上,立著一尊“明故叢公日瑾之墓碑”。

基本信息

老集在今威海市老集村東北山夼上,立著一尊“明故叢公日瑾之墓碑”。該墓碑碑身高145米,寬54米,厚17米,碑文皆以陰文刻制而成。碑身正面中央豎排刻“明故叢公諱日瑾配初氏之墓碑”十三個大字,其左右兩邊分別為豎排小字。左邊:“男守和,孫顯公、章,越三世,孫常忠、平,仍孫甸、奎、寶、梅、寬、仁、智、謀、誌、誈、璞、環、瑾,雲孫曰同、可、蘭、升、貴、禎、科、祄、朋、祿、禧,再孫永昌”;右邊:“男守興,孫顯貴、堂,越三世,晜孫常茂、進,仍孫平、芯、瑤、友、朋、實、菊、芹、苓、芸、田、秀、陌、阡,雲孫曰全、光、旦、朔、中、東、玉、蓮、初、德、西”。左上方為豎排小字“同治三年陽月上浣追立”。

明故叢公日瑾之墓碑簡介

老  集老 集

墓碑的發現者之一,老集村叢氏族人叢樹興記憶,該墓碑原在老葬塋塋地,“文革”時塋地被平,改為耕地,墓碑推倒做了第三生產隊的豬圈板牆。老集村曾於1979年整個村莊北移搬村,上世紀九十年代(1998年3月),在整修街道時發現了墓碑。
從墓碑提供的文字看,墓碑的主人“叢日瑾公”,故於明代,墓碑立於同治三年陽月上浣,即1864年農曆十月上旬。1644年是明朝滅亡的時間,也是清朝入關的時間,到1864年已歷經220多年的時間,理所當然應該是“追立”。問題是:為什麼二百年後追立?“叢日瑾公”是誰?他與老集村的叢姓有什麼關係
據《威海市志》載:“老集,明代建村,原稱三里集,以據海三里,設集市於此得名”。老集村始居者即為叢姓人家,據老集村年長者記憶,其始祖系叢谷、叢米、叢糠兄弟三人,是明代從長峰村遷入老集村。後來老三叢糠的子孫有一部分又遷居閻家莊,老大、老二定居老集村,“叢日瑾公”即是次子叢米之子。

《明故公叢日瑾之墓碑》的發現對於研究明清時期文登叢氏支系外遷,老集村叢氏與文登叢氏地緣關係和血緣關係具有一定的價值

叢彩娥

老集村為叢姓氏族聚居之地,在原老集村的中心地帶建有“叢氏家祠”,人們習慣稱“家廟”。至今六七十歲老人對“家廟”當年的盛況記憶猶新,

老集老集

“叢氏家祠”占地470平方米。建築坐北朝南,是一個面積並不大的四合院式的建築。正房四間、西廂三間,前房東面一間西二間,之間為大門與過道。正房房脊兩頭是龍,山頭有三塊正方形石頭形成“品”字形,房檐角上有鴟吻,俗稱吞脊獸(民間稱“哈天狗”)。院內原立有石碑是建家廟的功德,焚紙盆等,院內遺存的文物,由於“文革”的破壞,已蕩然無存。
“叢氏家祠”建於何時已無處可考,據村里年90多歲的族人叢樹蔭回記,他的父親是瓦匠工,曾經參與“叢氏家祠”前房的翻新建築施工。“文革”時“破四舊”,“叢氏家祠”匾額被折除,換成毛主席與林彪在天安門揮手接見紅衛兵的畫像。“家譜”也毀於一旦。上世紀70年代,因村中建設大禮堂,撤正房的木樑用於建造禮堂,“叢氏家祠”先改為國小用於教室,後為大隊用於辦公地點。80年代初,村莊集體北遷,“叢氏家祠”就孤零零留在原址。重新翻建的“叢氏家祠”正房,屋頂飾物已無,已失去了原有建築的古韻,從前房殘缺的山頭部分看,依稀可見當年的建築風格

故事

叢氏三兄弟叢谷、叢米、叢糠自長峰遷入老集村後,叢糠一支後來有一部分又遷往七公里之外的閻家莊居住
叢谷、叢米兩支在村里代代相傳,建國之後,老集村共有土地2500畝,與周圍鄰近的村莊比,經濟條件尚可。改革開放後,很多叢氏後輩遷往威海城裡工作。1992年10月,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,老集村規劃在開發區之內,遷入的外姓人口逐年上升。如今,老集村叢姓實有居住480戶,人口計1450人。

故事總結

一個姓氏,一個家族的繁衍生息,興盛衰亡,無不記載著祖先們感人至深的創業歷程,打上時代的烙印,折射出歷史文化的光輝。他們有聚有散,有喜有憂,有經驗總結,有血淚教訓。這就是活生生的歷史,不帶任何功利色彩。歷史的車輪駛進21世紀,撫今追昔,弄清其發端所在,流動的過程,變化的軌跡,對於了解歷史,愛鄉愛國,聯絡感情,內外交流,無疑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
相關詞條

相關搜尋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